2025 年,中国农业大学正适逢中国农业大学建校 120 周年之际,宣布将扩招本科生 500 人,并计划开设院士班、卓越工程师班等人才培养班型,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响应,更彰显了其在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扩招与人才培养:聚焦国家急需领域
中国农业大学此次扩招计划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面向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领域。这些领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增加招生规模,学校将为这些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助力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突破与发展。
与此同时,学校计划开设的院士班、卓越工程师班等人才培养班型,旨在打造高层次、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院士班将依托学校的院士资源,为学生提供顶尖的学术指导和科研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班则聚焦于工程技术领域,通过实践教学和项目驱动,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这些特色班型的设立,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教学创新:探索人工智能与本科教育深度融合
在教育创新方面,中国农业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了“智慧 + 大农科”的灵活专业体系,突破了传统专业设置的局限,将智慧农业与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深度融合,形成了综合性交叉平台。学校目前已拥有“神农”“丰登”“孺子牛”等大模型,这些模型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的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前沿的科研实践平台和创新思维训练。
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培养跨领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创新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全方位培养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学校成立了实体未来技术学院,承担“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工作,设立了由院士和高层次人才组建的百人导师团。这些导师团成员均为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在科研和学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学校还设立了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实施生物科学、生物育种“强基计划”,并设立了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智能装备三个领域理科试验班。这些培养计划和试验班的设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还深度参与了生物科学、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101 计划”),主持农业工程类、兽医公共卫生并参与植物生产类、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类和智慧农业等新农科领域“101 计划”。通过这些改革试点工作,学校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的扩招计划和人才培养创新举措,体现了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与担当。学校通过增加招生规模、优化专业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