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以科技创新支撑一流大学建设

| 来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558

学院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中飞院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坚持“飞行”和“大学”双引擎驱动,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办学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飞院第十五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学院推出系列综述通讯,全面展示五年来中飞院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以激励全校师生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建设新局面,为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5月28日上午10时32分,航班号MU9191的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开启了这一机型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标志着国产大飞机的商业运营正式起步,中国大飞机也开始正式走进广大消费者之间。

在中国大飞机事业这项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利益的重大科技工程中,中飞院聚专家之智、集专业之力参与技术攻坚、服务保障和人才培养工作,默默守护着国人的“大飞机梦”。其中,飞行技术学院飞机性能软件科研团队为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的客户化性能分析软件,成为国产大飞机航前性能安全评估商用专业工具,具有国内领先的系统架构和特色鲜明的自主内容。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中飞院科技创新工作的职责与使命,但这项工作并不止步于此。回望过去五年,我们看到,中飞院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要求,在平台建设、重大项目获批、成果转化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民航行业和不同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事业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大刀阔斧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中飞院清醒地认识到,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科技创新工作就一定要冲云破雾、乘风破浪,也必须要扬长补短、精进不休。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始终是学院发展的应有方向,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重要支撑。”学院党委审时度势,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对科技创新工作做出精准定位。

▲2021年12月召开的学院全委(扩大)会暨工作务虚会审议通过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科技创新工作如何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力?中飞院直面痛点和短板,紧抓教育强国、交通强国、民航建设带来的机遇,按照《民航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中“重构演进新一代智慧民航系统技术体系、产生自主可控的民航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提升民航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和贡献”总体目标任务,对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建设,向全校发出“建平台、汇资源、重研发、强应用、促创新”的动员令。

为强化顶层设计,学院不仅将科技创新工作任务写入“十四五”总体规划中,还专门制定“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详细分析了发展现状,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布了建设任务,提出了保障措施。学院领导也在不同场合多次阐释科技创新与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强调高校的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020年6月18日,学院党委举办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

去年5月,以“贴近行业 智在创新”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在学院正式开启,活动贯穿全年,分阶段、分单位地以学术报告、研讨会、论坛、主题科普、科技成果展示等形式聚焦国家战略,广泛宣传和展示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将“持续深入营造科研氛围,服务学院科技发展规划”转化为现实行动。今年,“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主题科技活动周也成功举办。

新时代新征程,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首次得到了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新时代教育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飞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主动对接科技创新主战场,继续瞄准国家和民航“卡脖子”技术领域,擘画出一张脉络清晰、目标明确的线路图——加强平台“补短板”、推动人才“强弱项”、促进项目“提档次”、营造创新“好氛围”、强化制度“有环境”、融合科教“上水平”、发挥指导“强规范”,七个方面有的放矢,环环相扣。

锚定目标结硕果

在3月23日-25日举办的第二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上,中飞院的展台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和体验。在这场展示民航高质量发展和智慧民航建设成就的重要展览中,中飞院飞行、空管、机务等多个学科方向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点赞。

▲第二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上,观众正在学院展台体验。

五年来,中飞院锚定学院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十四五”发展目标躬耕不辍,重点围绕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智慧民航、飞机防火与救援、空中交通管理、机务维修和通用航空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并取得了大批重要成果,有力地支持了行业发展——

今年4月,由航空气象学院牵头申报的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正式揭牌,落地中飞院。该实验室作为全国首个航空气象领域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将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对航空气象的重大需求,在航空高影响天气识别和预警、气象与航空深度融合应用及航空“双碳”气象支撑技术等3个领域多个方向开展研究与协同技术创新;

▲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正式揭牌。

去年9月,民航局确定由中飞院数据工程与行为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李教授带领团队共同开展民航数字政府建设专项研究工作,以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服务智慧民航建设战略;

时间再往前,2021年9月,民航安全工程学院牵头研发出全球首台纯电动机场消防车,入选科技部“十三五”亮点科技成果。这项成果,打破了国外民航先进国家对机场专用消防车核心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高性能机场消防车研发空白。

▲全球首台纯电动机场消防车研发团队在测试现场。

成果远不止这些。五年里,学院新增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重点团队等1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6个;科研经费达3.8亿元,获国家、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获评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项。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中飞院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与各行业深化科研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服务国家战略。除了邀请院士专家到校研讨指导之外,学院还与中国商飞、中航通飞、中国商发、东方航空等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开展国产民机和航空运输关键技术研究,解决“卡脖子”问题;

承接全国民航航空器防火与救援体系化平台建设任务,致力提升行业消防应急能力;成立民航试飞学院,研究适航验证技术,填补民机试飞领域人才培养的空白;获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四川省政府联合批复建立民航高原航空医学研究中心,立足学科前沿,围绕“产-学-研-用”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青海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汇聚航空医学、高原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研究方向;

建成四川省院士工作站,由公共安全首席科学家范维澄院士领衔,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参与,解决民机防火适航重大技术需求。

眼前有了繁花,不等于手中就有了鲜蜜。中飞院清醒地认识到,在科技创新的乘风破浪中还有无形的暗礁,于是提出“搭建核心技术能力平台,组织和实施重大研究计划,产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新目标接续奋斗。其中,已将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民机火灾科学与安全工程作为国家级平台攻关方向,加速民航科技力量战略布局。

中飞院正在用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既是一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学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大底气!

砥志研思聚力量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飞院的科技创新工作者们。他们心怀“国之大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精益求精的责任感诠释了科研精神的深刻内涵。

去年12月,飞机性能软件科研团队为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的客户化性能分析软件顺利通过验收评审。该科研团队由飞行技术学院飞行力学教研室王可、周泽友、杨军利、刘羽宇等18名教师组成,其中党员14名,人员占比超过四分之三。

研究过程中,团队在核心技术没有现成资料借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构建了适配多机型多构型的软件系统架构以及性能仿真模型,完善了基于工程数据的多构型、多环境、全包线覆盖的批量测试机制。所开展的起飞速度算法优化、不平衡场长起飞限重算法优化等效率提升工作使得软件计算时长缩短四分之三。

“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是常态,但更难忘的是团队迎难而上的责任感和助力国产民机腾飞的使命感。”团队负责人王可副教授说。得益于团队在ARJ21飞机性能软件项目期间建立的良好基础,该项目自2020年立项以来,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功能设计,到编码实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团队分工有序,进度开展合理,人人有任务,时时抓节点,既提升了科研团队研究能力,也确保了项目输出物的质量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着实解决了科研合作中常常面临的多人合作进度不一、多方协同沟通不畅等实际问题,众志成城形成了凝聚合力。

▲方案评审会现场。

在项目验收攻关期间,团队党员教师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严格遵守保密要求,积极配合开展核心代码黑盒封装、远程调试等保密措施。团队成员努力克服跨地区、跨单位带来的不利因素,前往上海开展现场联调和代码移交,成功在C919飞机交付节点前通过由中国商飞组织的验收评审,助力C919飞机首批用户交付工作的顺利进行。

“C919飞机顺利交付,性能软件不可或缺。”这是评审会现场专家们给出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名科技创新工作者,未来,我们更加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秉初心、肯专研,发扬大国工匠精神,将个人能力与学校、行业、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并持之以恒,才能切实为学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添砖加瓦。”王可说。

苦干作欢娱,伴灯做研究。王可仅是中飞院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他所在的团队也仅是中飞院科研团队中的一支。他们分散在学院各个办公楼格子间或实验室里默默耕耘,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之势聚成了推动中飞院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未来,中飞院科技创新工作将继续朝着目标聚力前行,高质量地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建设提供强大支撑,高水平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中飞院力量!

春风十里,我们在飞院等你!

招生咨询电话:0838-5182078、5182181(工作日:08:30-12:00;14:30-18:00)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