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成立 

|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1996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成立,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学科体系,加强学科建设与国家建设紧密衔接的重要举措。

新成立的人类学系,将以族群人类学为主攻方向,着力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战略展开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人类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重点发展的二级学科,1998年设立人类学硕士点,2001年设立人类学博士点,2003年成立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二级学科师生扎根本土、聚焦中国现实、拓展国际视野、引领学术交流,持续推动和拓展中国人类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在汉人社会研究、政治法律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情感人类学、移民与全球化等诸多研究方向取得丰硕成果。

为深入学习贯彻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人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

202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及《社会建设》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揭牌和《社会建设》转隶座谈会”在学校举行。

本次研讨会设置开幕仪式、主旨发言和4个专题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40余家教学、科研机构及学术出版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以及期刊建设的目标任务、机遇挑战和基本方略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助力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

10月15日上午,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开幕仪式、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揭牌仪式和《社会建设》转隶改版仪式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原副院长李培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马凤芝,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景军,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丙中受邀参加揭牌和揭幕仪式。全国各高校社会学学科带头人、社会学类学术期刊代表和青年学者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报告学科建设情况,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孙权主持。

林尚立对出席会议的嘉宾表示欢迎,对人类学系的成立和《社会建设》的转隶表示祝贺。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社会的把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逻辑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政治逻辑,第二个阶段是经济逻辑,第三个阶段是社会逻辑。社会逻辑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整个国家发展要求层面,即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二是社会发展的自身层面,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人的层面,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最终还是人类学问题。因此,在新发展阶段,人类学系的建立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他指出,社会学学科发展应该顺应时代变化,主动融入到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当中,融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变局当中。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学科能够在新时代奋勇搏击,与社会学界同行们勠力同心,共同把中国社会建设好,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探索“中国样板”,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制度和模式。

李培林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具有“始终与党和人民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优秀传统,是全国社会学少有的A+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急需,注重理论和实证研究,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学起到引领作用。这次人类学系揭牌和《社会建设》转隶,将使人大社会学一级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学术成果展示平台更加强大。他认为,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索推进: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变迁的经验;从中华历史文化社会思想中吸取养分;吸纳西方和国外社会学思想和理论优秀成果;建立一套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和逻辑体系。

冯仕政总体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情况,他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有四方面:一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二是紧密结合国家建设需要,三是精准锚定世界一流目标,四是始终坚持创新开放共享。今后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面向“两个大局”,坚持“两个结合”,推进“两个自主”,即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力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全面提升中国社会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学术期刊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和抓手。2014年创办的《社会建设》主要面向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社会学二级学科。该刊原为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2023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主管部门由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变更为教育部,主办单位由两家合办变更为中国人民大学单独主办。以此为契机,《社会建设》将以转隶为新起点,开启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理论和方法的新征程,持续增强服务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能力。

张翼就社会发展与社会学学科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的角度把握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趋势,诊断当前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王思斌讨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民生福祉和社会建设,从福祉生活的概念出发,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即通过加强社会建设以增进社会福祉;陈光金提出了新时代学术期刊建设发展的策略,建议从社会的角度看期刊,打造期刊品牌,建设高质量的编辑队伍、作者队伍、评审专家队伍、期刊编辑委员会队伍,坚持开放办刊;景军分享了南部理论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启发与建议,指出人类学今后发展的要点与方向,从学科交叉、行动研究、海外研究、南部理论四个方面分析,强调了南部理论的自觉性与重要性;关信平强调在中国社会政策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方向与重点,强调我国社会政策应基于本国实践、包容国际社会政策知识体系、突出中国贡献与特色。

当天下午,四场专题分论坛同时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及期刊代表们就“人类学建系学科建设”“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社会建设》期刊建设”等主题开展充分和深入的分享与交流。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中心使命是揭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在从全面小康向全面现代化迈进的新发展阶段,社会学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学系的成立和《社会建设》的转隶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层次,夯实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内涵。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得到了全国各社会学二级学科带头人、各出版单位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将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为使命,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全面现代化贡献力量。

《社会建设》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郑杭生先生于2014年9月创办的社会学学术期刊,最初由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办刊。在历任主编的带领下,砥砺奋进、锐意开拓,在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等领域刊发了大量有思想、有深度、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受到学术界、期刊出版界和决策界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已成为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期刊,2019年分别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入库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20年获得第四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期刊精品奖,2021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2023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由吉林省出版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分别变更为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这对于推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