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9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 3162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首都医科大学共有9门课程入选,包括线上一流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6门。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医学英语词汇进阶》

课程负责人卢凤香教授

《医学英语词汇进阶》是国内第一门遵循医学学习规律和医学英语词汇构词规律设计的针对医学生的线上慕课,2019年10月上线学堂在线慕课平台。截至2023年4月,共开设课程10期,近6万名学员参加了该课程的学习。该慕课2021年4月登陆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量近百万,2022年9月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展示了首都医科大学医学英语教学团队创新为先的风采;该慕课还先后上线学堂在线国际版平台和印尼国家在线教育平台,代表中国质量、具备世界水准,积极推动中国优质教学资源全球共享。该慕课融语言学习与医学专业能力提升于一体,对医学英语词汇进行融合性创新设计,化数量庞大的医学专业词汇于有规可循、易于掌握的有限分类中,课程中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相关的讨论,使课程育人生动而不空洞,巧妙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从医行为习惯、职业精神、使命意识和高尚医德。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负责人陈瑞教授

《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虚拟仿真实验》由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北京市丰台区疾控中心、上海梦之路公司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验通过三维技术、系统指引、人机交互操作,将真实事件应急处置流程转化为背景介绍、疾控接报、应急响应、现场询问、现场调查、开会协商、水质采样监测、人群流调、实验室检测、解控10个虚拟实验环节。学生借助鼠标切换场景完成任务,系统即时反馈成绩,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卫生应急能力。实验已应用于日常教学,并向其他院校和卫生机构开放,受到一致好评。实验将持续完善建设,向社会免费开放和提供教学服务。

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专业技能实验(一)》

课程负责人王玉记教授

《专业技能实验(一)》是药学专业重要核心课程,该课程以研究生培养成果为抓手,以新药研究为主线,串联药化、药分、药剂和药理等专业实验的知识点和基本操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既复习前面的基础实验课程内容,又体验新药研究的全过程。经过近20届学生的实践和检验,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对专业的热爱。课程负责人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为解决涉及危化品和毒品等实验的安全问题,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在本课程危险实验中,以虚拟仿真教学,构成完整育人体系。在课程思政和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要求学生独立实验、能实不虚、虚实结合,构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论文+口头报告结课,训练学生撰写和口头报告的能力,形成特色。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神经生物学》

课程负责人张晨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于1999年在国内率先为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于2000年编写《医用神经生物学》,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引领性。近年来,课程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组织建设呈现特色化、精品化。课程教学模式逐步从以传统的“教授范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范式”转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升级了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课件,完成和丰富了课程教学网上资源和教学资料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纵深,与第一课堂贯通。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完善“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了老教师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作用。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眼科学》

课程负责人王宁利教授

《眼科学》课程在涵盖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同时,结合了临床实践诊治技术以及最新的学科进展,使学生从整体角度感受一门学科的理论筑基、社会存在体系及未来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精神。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临床上独特的、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整理,并融入授课内容,实现临床与理论的密切结合;启发式教学模式,融入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式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问题;紧跟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力求做到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达到“更新、更深、更精”。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成人护理学》

课程负责人吴瑛教授

《成人护理学》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指导下,以培养护理核心胜任力为目标,整合原有《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采用系统-器官模式和解决问题模式组织课程内容,是一门聚“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课程。本课程摒弃传统的单一讲授法,采用讲授、PBL、情景模拟、临床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师强起来”和“让效果实起来”。本课程依托应用现代模拟和信息技术所建立的高度模拟临床的仿真教学中心,在校、院一体化的办学体制机制下,全程开展融入式、嵌入式和渗入式课程思政教育,采用多元真实性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学业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儿科学》

课程负责人申昆玲教授

《儿科学》课程是临床医学类专业以及儿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的课程。依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师资水平与教学资源雄厚,教学团队始建于1942年,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课程强调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解剖生理特点。充分利用丰富的临床资源,课间实习与理论授课在时间与空间上紧密结合,教学设计中突出体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课堂与床边教学的紧密联系,案例教学与临床思维形成的紧密联系,体现出固基础、重实践、强思维的特色。课程还将教改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思政与人文内容自然融入理论授课及见习过程中,培养有情怀有温度的医学生。学生在学术活动中自学并分享的素材不断形成和积累,为儿科学共享课程提供了源源不断、与时俱进的教学素材,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拓展提供了充分条件,体现出建课程、促改革、重积累的特色。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全科医学概论》

课程负责人路孝琴教授

《全科医学概论》定位于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共计27学时,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传授全科医学学科理念、工作方式及服务模式,并在理论授课和社区实践中融入国家医改与全科人才培养的最新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基层医疗的现实和国家对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急需,引导学生早期接触社会和临床环境,为未来从事全科医疗及其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基于学生所在学段特点,特别强调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接诊模式展示与学生的患者或医生角色体验相结合、全科医生诊疗实践观摩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邀请社区优秀全科教师参与案例讨论,展现我国开展全科医疗的重要性,理解基层医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入课程思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该课程不仅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供其他专业医学生选修;新冠疫情流行以来,课程建设资源通过“爱课程”平台广泛辐射,线上资源浏览达76765人次。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

课程负责人王振常教授

《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基础阶段过渡到临床阶段的桥梁课程,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契机。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团队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调整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由传统的图像判读、征象识别、诊断鉴别为主转变为以影像检查的基本知识、临床配合、方法优选为主,综合运用PBL教学法、CBL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向学生普及医学影像学在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介绍不同影像诊断技术和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限度及临床适用范围,理论和实践相互补充验证,鼓励学生提问和交流,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形成多维度、多方位客观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及教学水平,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继续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本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注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优秀案例的推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