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采取“系所合一”的办学模式,探索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新路径,在通识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积累经验做法,走出了一条具有该校特色的人文社科发展之路。
——通识教育常抓常新。在通识课程方面,开设多门西电人文通识类课程,建成多门线上慕课,其中《长安历史文化概论》和《敦煌学探秘》获得陕西省精品在线课程认证;在通识出版物方面,该校教师出版多本可读性强的专著,如《开放的大唐·盛世繁华》《丝绸之路与长安美食》以及《古书里的宝藏》《丝绸之路行商记》等,弥补学生对历史读物的需求;在通识讲座方面,积极筹划面向全校师生的通识系列讲座,多方面拓宽学生通识知识获取渠道。
——科学研究常态发展。2016年该校新人文学院成立以来,积极探索科研项目和论文的培育孵化机制:举办数期学术沙龙,培育出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经沙龙讨论最终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形成良性运转的学术研讨机制,休戚与共的学术共同体;多维度开展通识教育和通识研究:依托人文学院历史系成立关中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主办多次人文类全国性学术会议,备受学界同行关注,提升了人文学科的知名度。
——社会服务义不容辞。为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该校立足陕西历史文化资源,走出书斋,走进民间,走向基层,积极推进文化扶贫项目落实,有序开展“岐山碑刻整理与研究”“蒲城碑刻整理与研究”,推动扶贫工作进展,服务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搜集课程建设资源,培育重大科研项目积累前期成果。积极参与社会公众史学实践,由该校教师撰稿的纪录片《楚汉》《襄阳 一二七三》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在央视播出,真正实现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服务于大众社会文化生活。
据悉,未来该校还将利用优势学科如图像识别、大数据,探索人工智能+古籍整理的可能性,主动与优势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数字人文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