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来源:网络 8432

500525600.jpg


  文学常识

  王羲之

  (303—361或321-379年),字逸少,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卒于会稽金庭。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太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袒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大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到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赴汝州,在黄州谪居了四年零四个月,共创作诗词文赋札740篇,其中《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赋一词,成为千古绝唱。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多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

  序

  亦称 “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记

  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趣舍万殊   “趣”通“趋”,趋向,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4、山川相缪     “缪”通“缭”,环绕

  5、举酒属客 / 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嘱”,劝人饮酒

  6、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一词多义

  1、修

  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     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2、一

  若合一契     一起

  其致一也      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一觞一咏    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悟言一室之内   数词,一

  3、东

  顺流而东名词动用,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望

  七月既望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眺望,远看

  5、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名词动用,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名词,下面

  6、如

  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如诉如泣          副词,像

  7、白

  白露横江         白色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   亮

  8、歌

  歌窈窕之章         唱

  歌曰:“……”        歌词

  倚歌而和之        歌曲的曲调或节拍

  9、道

  有碑仆道       路,道路

  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向西,向东

  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

  (2)名词动用

  一觞一咏      觞:喝酒

  映带左右     带:环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

  下江陵     下:攻占

  顺流而东      东:向东进军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显出白色

  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称呼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说明白

  2、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渺沧海之一粟      渺小得像……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穷尽,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2)形容词名用

  群贤毕至        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少长咸集       少长:少者、年轻的人,长者、年长的人

  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 :热闹的场面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深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幽暗    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

  3、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眼睛、耳朵

  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往往有得    得:心得,收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流传的文字

  4、数词动用

  且贰于楚也    贰:背叛

  5、使动用法

  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使……流

  所以游目骋怀     游,骋:使……放纵,使……放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使……兴,使……产生

  足以极视听之娱 /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使……极,尽情享受

  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正襟危坐        正:使……端正,整理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使……错,弄错

  6、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当其欣于所遇  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    友:以……为侣,以……为友

  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它的旁边,水边  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2、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

  3、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   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4、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   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斗牛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5、白露横江

  白露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6、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7、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8、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9、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11、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左右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1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重点虚词

  1、而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 之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吾与子之所共适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音节助词     向之所欣     扣舷而歌之

  代词,代“歌”  倚歌而和之

  动词,去,往及其所之既倦      纵一苇之所如

  3、以

  介词,在、从     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连词,表并列,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表因果,因此,与“故”组成固定结构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连词,表原因,与“所”组成固定结构,……的原因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其

  代词,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的   始舍于其址    其文漫灭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那       距其院东五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些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第一人称,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其孰能讥之乎

  重点语句

  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省略句

  (众人)列坐(于)其次

  (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状语后置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游于赤壁之下

  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有穴窈然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兰亭集序》

  以平易隽永的文笔,描绘了兰亭四周目触之处的自然景色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盛况,并从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生死观,驳斥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谬说,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盛年不常而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赤壁赋》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出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对生的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反映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游褒禅山记》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把握重点

  《兰亭集序》

  全文五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

  第三部分(第四段)点名作序的目的。

  这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赤壁赋》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揭示。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游褒禅山记》

  全文五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对所见景象,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志”“物”“力”三者,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三者缺一不可,而 “志”又是最根本的。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推荐阅读

如何让高三的孩子不焦虑?

2019各省市小学教师发展现状

复习宝典助你攻克复习误区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的教育价值

乘势而上 狠抓落实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

2021高三寒假复习计划

高中介绍之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