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阅读满分攻略!

| 来源:搜狐教育 6819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阅读满分攻略!


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

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第6题的题干如果是“对选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是说75%的内容是正确的,极具参考意义。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断句】

答题技巧:

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

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化常识题】

答题技巧:

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识的识记考查,不排除今年会把文化常识与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即:文学常识的概念叙述准确,但是结合文中解释的部分与文意不符。

因此,考生除了考前浏览复习古代职官表、古代科举制度常识等,还应该在临场注意辨析选项的表述,看是否要结合文意理解。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第I卷答卷用时约40分钟)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把握大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遍法

注意: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1.单“变”双法:古汉语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替换法:古今异义词,变古语为今语。

3.保留法: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4.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5.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①数词后面增加量词②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③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6.调位法: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7.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意译的情况: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8.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重视语境

四、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i)——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 ——身体……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1)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2)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3)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4)“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5)高考“城之不拔者二耳”基本与“拔石城”同;(6)“齐人追亡逐北”完全同《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成语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②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⑤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字义同“灭”字)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忧思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6.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

【补充】

1.通假推断法:准确地判断通假字。

2.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五、题型归纳

9.【文言实词题】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解答这类题目,有三点要注意:

第一,课内的主要古今异义词(包括偏义复词)要牢固掌握;第二,必须明白,古代文字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多:比如“亲戚”,古代是两个词“亲”和“戚”,而现代是一个词;再如“妻子”,古代是“妻”和“子”,现代是一个词;第三,必须分析给定词语古今不同的词性,并且结合本句或前后句理解。

【文言虚词题】

【方法小结】

辨析课外虚词的方法

1.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2.根据语境是判断课外虚词意义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从语言规律上去认识一个个虚词,熟悉某一虚词的几种用法也是判断虚词意义不可少的条件。在熟悉、记忆某虚词用法时,要通过典型例句去理解它。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比单纯地背条条要效果好。熟记一些固定格式,也便于分析词义。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它在文言文里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会随意变动。如:“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所以”相当于“……原因”等。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解题思路】者,……的人;“与”后省略了代词“之”;“其”是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当”。整句的意思: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是真正明白、深切领悟的人,不容易跟他说清楚。做官的君子,当审慎地作出选择。

【答案】B

【方法小结】虚词填空的基本方法

(1)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例如“之”,它作为结构助词可以有如下用法: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有些虚词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某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而”为例,它作为连词有如下用法:表并列,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递进,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转折,却,但是,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承接,从而,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因果,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目的,来,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等等。

【文言断句题】

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代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2.看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明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据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6.理对引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又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这段文字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故应用引号。孟子的话中又引用了某种人的话“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故应用单引号。

7.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和文中的人物、故事等揭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由于现在高考中的选文大都是人物传记题材,所以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常常体现在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这是对全文信息的综合考查,在命题的形式上为客观选择题,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对正确信息的提取就需要大家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把握和分析。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设错类型常常有以下几种:

1.错位信息。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了此人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

2.错解词语。有些信息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

3.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

4.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

5.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

分析综合题解答“四步骤”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述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

2.慎审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时,必须读全、读准题目,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楚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理解,才能正确答题。

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做题时要将选项的内容,逐条与原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人物、事件一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考生能充分运用排除法、比较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4.检查答案,全面验证

常见的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错因;否定法——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但最终又否定不了时,表明答案准确无误。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对该考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观点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潜藏有某些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内容,而应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现在在高考中常和其他考点一起考查,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单独命题的并不是很多。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

现在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传记,在这样的文章结尾大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段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因此,大家一定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的解题6法

方法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阅读文章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①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④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对记叙性文章,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章,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章,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方法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的中心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文末。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要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方法3、把握要点和中心,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方法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作者、文章出处、文后的注释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准确、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方法5、回文查对,将选项与原文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并核对: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来并对照解读,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

方法6、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的三个原则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传主或作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其时代局限性。

(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

(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①看传主对人民的态度;②看传主对统治者的态度;③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④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文意理解题(第12题)的常见错误类型】时间、地点、人物、官职、籍贯、原因、事件、结果、强加关系等等。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2018高职单招面试,用这些细节征服考官!

学霸自曝高考冲刺作息表, 付出永远不会太迟

衡水中学每年90%的重本率竟是这样炼成的

经济金融专业高校那么多,究竟哪个实力强?

距离高考仅有47天,家长都能做些啥?

高考倒计时 这份冲刺攻略务必收下!

6个你没听过的古怪专业,毕业生却是“香饽饽”!

想学这些专业,不要错过这七所行业特色型大学!

3句话学会全部语法知识,得高分就是这么简单!

超棒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