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科学家聚首中国海洋大学研讨重大科学问题

| 来源:优志愿 2697

“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壳幔-海洋系统、过程与动力学”论坛在青岛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倡导和主办,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担任本次会议联合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为西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张国伟院士,组委会主席为中国海洋大学于志刚校长。

本次论坛以西太平洋“洋-陆地质过程”为纽带,围绕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从深部与浅部的内外动力关联角度,开展生物、地质、海洋等多圈层过程与关联研讨,探讨具有双俯冲系统的西太平洋在物质-能量循环中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于志刚校长致欢迎词。他指出,本次论坛对于我们认识和开发利用西太平洋,特别是对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支撑海上丝路建设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海洋大学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在海洋科学领域具有比较厚实的基础。学校海洋学科“高峰”的发展壮大,要以地球科学的“高原”为基础。本次会议是学校汲取各方智慧,从地球系统科学视角审视海洋学科发展的一次宝贵的契机。他希望,与会专家以探讨西太平洋研究为切入点,为学校的海洋学科乃至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进一步提高相关学科的建设水平,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战略处刘羽处长、海洋国家实验室管理服务中心王栽毅主任、会议联合主席朱日祥院士等分别从国家发展战略、海洋发展规划、多学科交叉创新、西太平洋研究重要性等角度发言,并对会议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在两天的学术研讨中,科学家们从洋陆过渡带地质结构、构造过程与物质循环,洋陆过渡带动力过程与资环效应,洋陆过渡带科学试验与观测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主题报告和自由发言研讨,跨物理海洋与海洋地质、探测和试验技术等学科和领域进行全面和深入地交叉交流,这种学术探讨在国内尚属首次。

据会议秘书长李三忠教授介绍,洋陆过渡带是大陆和大洋的过渡地带。太平洋和欧亚大陆分别是地球现今最大的大洋和大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因而具有很多独特性,系统认识其现今基本构成、特征、属性、结构、构造,认清其特殊性、全球性意义,深入探讨西太平洋在满足国家海洋安全、海洋国土划界、海上丝路、海洋强国等国家急需,在洋陆系统理论的创新突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就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地球深部到表层,从大陆到大洋,从固体壳幔到流体海洋,从高原到深渊,从河流到大洋,从物质到能量,从技术到理论,从观测到模拟,主要围绕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属性、特征、构成、结构与过程;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全球背景;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多圈层物质-能量循环与资源-环境效应;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综合观测、探测与模拟技术三大科学议题和一个技术议题展开。论坛充分深入地进行了跨学科交叉研讨,从现状、动态、效应到机制,进一步凝练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重大科学问题,并达成了共同推动“透明西太”成为国家科技大计划的共识。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著名学者专家81人出席,其中院士11人、千人计划学者2人、杰青16人,参会总人数达150人。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夏威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杜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深海基地、海洋国家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39家科研院所单位参会。

优志愿让您的高考志愿填报不再迷茫,服务覆盖全国16个省,永久免费!

登录:www.youzy.cn 现在注册免费永久使用哦!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