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您升级浏览器
为了更好的使用优志愿产品,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

360极速浏览器

360安全浏览器

QQ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全国服务热线:400-181-5008
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开通VIP

收藏

分享

上海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试点方案

|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4612

上海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试点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现就本市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夯实人才基础,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强化高校教学基础地位,切实把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

坚持问题导向。引导高校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入分析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通过试点改革,着力解决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制度创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引导全市高校着力破解制约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制度瓶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流人才培养的长效保障机制。

坚持分类发展。贯彻落实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根据《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确定的高校“二维”分类发展思路,鼓励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等不同类型高校,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聚焦、各有侧重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

坚持综合改革。坚持“一盘棋”思维,把建设一流本科置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联动学校办学模式、管理制度、育人方式、科研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配套改革;把改革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改革整体实效。

坚持试点先行。市级统筹资源,遴选确定部分高校、部分项目先行开展一流本科建设改革试点,及时总结完善和推广试点经验。

(三)主要目标

推动本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形成“五个一批”的改革成果,即:发展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汇聚一批一流教学师资,落实一批一流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积累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制度经验和实践成果,形成标志性、引领性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和路径,本科教学在全市高校的核心地位得到全面巩固,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不断优化,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研制一流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鼓励高校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依托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本校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一流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高校立足办学定位,坚持需求导向,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本科专业体系及其动态调整机制,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着眼巩固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建设优势、特色、一流的专业群。

发展契合需求的一流本科专业。鼓励支持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各自领域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支持高校深化产教融合, 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对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照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建设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有力支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一流本科专业。

深化实施拔尖卓越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推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教师、卓越法治人才、卓越财经人才、卓越艺术人才等系列卓越教育培养计划,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二)汇聚一批一流教学师资

加强教师思想理论教育和政治引领。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深入开展高校教师理想信念学习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和人才发展全过程,引导高校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在人才引进、人才选聘、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规范要求,强化本科教学工作要求。

加快改革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聚焦一流本科教育,建立涵盖教师选聘、岗前培训、职初培养、专业发展、职业提升等全过程的教师发展体系。加大高水平教师引进与培养工作力度,不断扩大优质教师队伍。切实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基本制度,优秀教师进入教学一线。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核教学工作实绩,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教师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聘用、考核、晋升、奖惩体系,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的最重要依据。把专业负责人、学院领导带头为本科生上课纳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注重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鼓励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并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适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建立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融合机制,优化数字化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三)落实一批一流教学资源

建立一流课程资源集聚共享机制。鼓励高校开设数量充足、质量优异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课程选择;引导高校建设一批一流的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引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研制一流专业课程质量标准,确保课程建设可检验、可考核。鼓励高校邀请校外名师、行业企业专家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和讲座、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课程资源。继续开展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建设,鼓励高校在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中加强多语种、高水平专业建设,提高学历生比例。

建立学生学习指导交流机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坚持以方法指引、综合讲授、集中答疑、组织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精心开展学生全程学业指导,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咨询机制,为学生提供本科四年全程化、个性化学业辅导。创新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平台机制,促进师生交流研讨,支持高校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模式,促使学习方式从学习生活分离到学习生活融合,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广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更加便利。积极拓展双向留学,吸引海外高校学生来沪学习,中国学生海外交流交换。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全面落实《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用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广泛利用社会各方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就业。高校应分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创新实验实训体系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跟踪和效果评价;深化实验教学中心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实验教学队伍;加强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新机制。

(四)形成一批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高校要创新管理制度机制,拓宽专业口径,设置大类专业,开展通识教育。开设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融通文理,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培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建立多元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全面扭转以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实现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从单一评价方式向多元评价转变,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等作为评价重要环节。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专业和课程实际确定课程评价考核方式。

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完全学分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学分管理制度,建立与学分管理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配套保障。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支持学生主修专业以外辅修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跨校修读课程和参加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

建立学生跨校、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支持机制。拓展丰富本市东北片、西南片、松江大学城高校合作办学的内涵,加快建立奉贤片、临港片高校合作办学运行机制,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优质资源共享。高校应通过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内容优化和教材教法改革等方式,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需求;通过建设跨学科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学习。高校要用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红利”,探索“大类招生+入校”分流改革,在实施分流和转专业过程中更加尊重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选择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建立跨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促使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探索同城同类专业跨校联合培养的点上突破和面上的常态化运行机制。

实施更为灵活的学习制度。高校应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放宽学生学习年限,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支持学生休学创业。对于休学创业的学生,学校可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审批程序,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保障制度。建立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多元参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牵引,建立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积极开展专业认证。

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落实校、院(系)两级领导听课制度,将领导听课情况纳入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团队建设,采用常规、随机和重点督导等方式深入课堂开展督导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评教制度,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健全教学大纲管理和教案评价制度,规范教材选用,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课堂教学观摩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五)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鼓励高校以一个或若干个二级学院为单位,聚焦优势、特色的专业群,开展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试验,探索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评聘、岗位薪酬、经费管理、内部运行机制等综合性配套改革,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要牢牢落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的理念,建立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真正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要求体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施引领计划。市级层面设立上海高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鼓励全市高校对照本方案确定的“五个一批”建设任务,选择一项或多项重点建设任务,认真研制建设方案,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市教委按照高校分类管理的原则进行分类评审,遴选部分高校、部分项目中率先启动一流本科建设改革试点,及时推广建设经验。实行目标管理与考核,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四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一次遴选、分年投入;一个建设周期内未能完成建设目标的,调整退出建设范围。

(三)落实经费保障。对于市属高校的入选项目,安排专项经费给予支持;对于部属高校的入选项目,其建设经费纳入部市“双一流”共建上海地方配套经费的引导性资金范围给予统筹支持。各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经费和资源支撑。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高校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培养各行业、各领域的卓越领军人才。市级和各高校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一流本科建设推进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可供借鉴的制度性成果,努力担当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高考黑马告诉你各科能提高10分的技巧!

高考阅卷老师披露高分作文18个神操作

2018上海普通高校招应届中等职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德语大纲

2018高考:不是“名校”但专业却特牛的高校!

剩下三个月这样复习,高考成绩准开挂!

上海戏剧学院如何挑选艺考生

所有大学生,这份寒假安全指南送给你!

高考军校报考注意事项详解,你符合条件吗?

高中生必读书单,寒期来充电吧!

评论
说点什么吧
发布